孟過房
壓不垮的秦嶺漢子
在秦嶺腹地寶雞鳳縣一個叫安河寺的小村莊,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孝子孟過房,被人稱為“壓不垮的秦嶺漢子”。今年2月7日,省委書記胡和平到鳳縣調研,走訪慰問孟過房家時,就高度評價了孟過房“人窮志不窮、脫貧靠自身”的自強自立精神。
不拖累弟弟 4位老人全由他照顧
今年45歲的孟過房看起來像個小老頭,黝黑的臉龐,個子不高,額頭過早的爬上了皺紋。家里現在有4個老人,奶奶92歲,雙目失明,前不久腿摔斷后臥病在床;父親75歲,智力殘疾,體弱多??;母親65歲,精神病患者;二叔62歲,聾啞人,癱瘓多年;兩個女兒大的17歲,在寶雞上技校;小的10歲,正上小學。
2008年,正當他擼起袖子發展產業、準備大干一番的時候,妻子因癌癥醫治無效,離開了人世。本來家徒四壁的他更是雪上加霜,一面是身患殘疾、年邁體弱的長輩,一面是尚未成年、嗷嗷待哺的孩子,孟過房覺得天都塌了。為了不拖累弟弟,孟過房和弟弟分了家,堅持4個老人全由他負擔。分家后第3年,弟弟終于成家了,孟過房的心也放下了。他的叔父歐振茂說:“我雖然多年前給人上了門,一直在外務工,但贍養母親本來是我當兒子應盡的義務,過房主動擔了起來,我打心底敬重和佩服我這個侄兒”。不光如此,孟過房的二叔是聾啞人,村上鎮上都建議把二叔送到福利中心由國家集中供養,但孟過房害怕奶奶擔心,拒絕了這個提議。
2013年,二叔不幸摔傷,鳳縣和寶雞的多家醫院都查不出病因,周圍人勸他放棄治療。孟過房卻說:“放在家里等死這種事我做不出來,花再多的錢我心安!”最終,花了4萬多元,二叔的命保住了,但人卻癱瘓了。
幾年來,照顧叔父穿衣、洗漱、喂飯、按摩、燙腳、通便、曬太陽成了他的必修課,每天都重復著這些繁瑣而又必須的護理步驟。常言道“久病床前無孝子”,何況還不是子,孟過房卻用實際行動改寫了這句話,凡是認識孟過房和聽到他事跡的人,無不感受到來自心靈的巨大震撼。
“只要肯干 日子會越來越好”
在周圍鄰居的眼里,孟過房就像是一個鐵人。他一個人種了十畝地,每天都是莊子里起的最早的,一年四季、天晴下雨從來沒歇過。
夏天他通常都是5時許起床,先去地里干兩個小時活,7時許又趕回家伺候二叔、奶奶起床解手洗漱,接著就是洗菜做飯,飯做好了先給父母端一碗,之后又得給奶奶和二叔喂飯,等4個老人都吃過了,他匆匆刨兩口飯再去地里干活。
下雨下雪天,孟過房也閑不下來,他得給老人們縫縫補補洗洗涮涮。常年下來,孟過房身體也被累垮了,患上了胃病、神經衰弱等。有人問孟過房,這些年你是怎么過來的?孟過房說:“日子再苦再難,人總要向前看。有了黨和政府的幫助,我的苦日子總會過去?!?/p>
近幾年,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,年均種植柴胡2畝、架豆2畝,花椒留存達到6畝,還在村上的扶貧產業基地經營了1畝多的板藍根,加之各級政策性幫扶,生活漸漸有了起色。
孟過房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,包抓他的縣委組織部領導為他制定了發展規劃,村上為他安排了公益崗位——保潔員,每月還有300元的收入。再加上移民搬遷,孟過房一家馬上就能搬進新房了。
多年來,處在這樣的家庭中,面對一個接一個的困難,他心中也有過苦痛,生活也充滿累與憂。但作為男人,作為家庭的頂梁柱,他沒有放棄過,他用樂觀與豁達,勤勞與擔當,勇敢地把這一份責任、親情與義務擔當起來。他懷著一顆孝順之心和一顆關愛之心,用自己自強自立踐行著為人子、為人父的高貴品質,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偉大的親情故事。
孟過房孝親敬老、自強自立的精神是閃光的,他說“只要自己肯干,還有黨和政府做堅強后盾,我相信日子會越來越好”,孟過房對未來充滿信心。